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畅彤新春之际,奋斗之时。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浓缩了现代城市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从展柜石器时代的工具唐代的田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模证乌鲁木齐第一台电动织机勤劳是华民族千百年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那些饱含着奋进激情与汗水的岁月瞬间展现在我们眼前
1400多年前,王和佑开耕三亩田
市博物馆乌鲁木齐历史文化陈列展展陈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29件,三级文物102件及其它展品千余件,讲述从石器时代至代的乌鲁木齐及边地区历史故事,其有一张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租田契。
透过展柜可以看到,残存的租田契长约25厘米,宽约10厘米,经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闫玉川辨识,上书延昌二十九年常田三亩王和佑水旱随大匕例不得返悔。
市博物馆副馆长李黎介绍,延昌二十九年即公元587年,这为文物的年代辨识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常田等信息,据考证意为能够保证水利灌溉的土地,与之相对的还有无法浇灌或不能保证水利灌溉的部田也就是旱田。
透过这片已然泛黄的纸张,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公元587年,距今14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王和佑站在自己的田间开始耕作。这个汉子高高举起锄头翻开土地,用双手在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金汤永固,祝福城市更美好
金汤永固碑,是市博物馆的重要文物展品之一,它1988年出土于红旗路段。质地为硬质砂岩石,残高94厘米,宽94厘米,厚24厘米。方首额面深浮雕双龙戏珠纹样,龙瓜下部竖行阴刻楷书金汤永固四字。石碑出土处是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修建的迪化城西墙护城河的位置。金汤永固碑应是奠基碑,寓意修建的迪化城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在金汤永固碑旁,就绘制有还原的城市街景。画面,吆喝的商贩,带领驼队的商旅,比比皆是,同展现出城市各族群众努力工作的画面。
千里赶大营,赶出乌鲁木齐老字号
1876年4月,以天津杨柳青船工安文忠为首的数百名杨柳青人,积极应募随左宗棠到新疆。他们挑着货郞担,趸上针头线脑药品日常生活用品等,追随西征军大营进入新疆,为军队提供补给,这就是赶大营的起源。
在市博物馆里,这一历史时期的场景得以还原。以1910年为分水岭,津帮商人在新疆乌鲁木齐先后出现新老八大家。
老八大家为同盛和京货店复泉涌酱园永裕德京货店德恒泰绸缎庄公聚成京货店忠立祥京货店升聚永京货店聚兴永京货店。
新八大家为永盛西裕昌厚福泰成德兴和德聚和同泰兴宝聚丰庆春和。
当时还有很多招牌店铺,如乌鲁木齐第一家药店凝德堂乌鲁木齐第一家川菜馆杏花村乌鲁木齐第一家电影德元电影乌鲁木齐最早的照相馆之一的云光照相馆加工金银首饰的振德银楼出售自制什锦酱菜的复泉涌酱园瑞记号点心铺玉华香甜食店潘兰藻豆腐坊彭家包子铺云光照相馆董宝祥当铺杏花村川菜馆振德银楼凝德堂等。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赶大营后人生活在祖辈们曾经奋斗过的城市,赶大营人当年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深深地扎在了他们心。
赶大营第三代后人冯大同说,时候听家老人说,他的爷爷和其他杨柳青人带着工具手艺到新疆,几代人都在经营点心店,现在虽然基本不再从事食品行业,但这段家族的历史故事代代相传,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记录下,感到非常欣慰。
1958年万余群众,不顾严寒参加修渠大会战
家园记忆展是市博物馆新推出的一项精品展览,讲述从1949年至今乌鲁木齐的历史故事。
家园记忆展一处展柜,展示有1958年修建青年渠的奖状奖章,及当年的新疆画报,当记录了1958年12月,乌鲁木齐南郊,各族青年不顾严寒,不畏困难,在冰天雪地,用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一条长达32公里的青年渠。建成后每年可引水七千万立方,灌田20余万亩。同时,还可以使乌拉泊水电设备得以充分的利用;保证了今后乌鲁木齐市民的用水需要。这项水利工程全部建成当时需要三十多万个人工,青年们义劳动替家节省资金140余万元。
不仅青年渠在,展厅内还展示着红山从光秃秃的石头山到绿树成荫的红山公园的变化,记录着一代代乌鲁木齐人担土上山植树造林的奋斗精神。
今年87岁的吕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山植树造林的参与者之一。他回忆说红山是石头山,少土,那时候,好几年的春天,各族青年学生军人用面盆书包等工具运土上山在红山植树造林,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奋斗故事,现如今,希望年轻人在这些老照片里获得力量,继续建设我们的家乡。
以史鉴今,乌鲁木齐城市发展需要每个人的接续奋斗
漫步于市博物馆展厅,天山纺织厂收藏的乌鲁木齐第一台电动织机,1954年新疆十月汽车修配厂发给工人的劳动模范荣誉证书,1985年授予马学文同志在新疆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等,一直到记录有现如今乌鲁木齐各族奋斗者照片的致敬墙,接续奋斗一直是乌鲁木齐各族市民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首府各行业正以动若脱兔的姿态投入到新年的奋斗,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